第2111期
这几天,不时有朋友向我吐槽:
十一哪哪都是人,到处排不上号,也就只剩几个红色旅游景点还能买到票。
这算是红色旅游市场,真实情况的一个缩影。
在红色旅游市场规模日渐扩大,多次被写入政策文件,得到国家层面充分重视的同时,也暴露了红色旅游市场一些问题:
形式过于单一,与时代融合性差,过于政治化,有距离感,受众群体以50岁以上居多,年轻人很难感兴趣……
千篇一律的红色文化旅游,如何洞察市场需求,结合游客需求进行创新,做出有深度也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这一次,源味君来到江西省吉安县万福镇井头村,采访了袁夫团队。
仅用三个多月的时间,他们便以革命烈士罗石冰为主线,打造出一条旅游路线。
不仅效果卓著,妙趣横生,也给了我们一些关于红色旅游产品的破局思路。
源味君与袁夫团队
用现代手法讲好革命故事
井头村地处万福镇东面,东与镇朝阳山村隔田相望,南与桐园村相连,西面与村头村相接,北面与枧下相融。
可谓群星环绕,耀相辉映,是万福镇璀璨的星村之一。
这里的古井、水塘、小山、古樟、苍松、田园以及罗石冰烈士故居等人文事迹,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景。
自然资源与红色文化都有了,却缺少全域空间的规划。
机缘巧合,袁夫团队受邀于今年7月进驻井头村,开始着手项目打造。
项目总指导宋雨衡是这样做主题定位的:
在众多的革命烈士中,罗石冰烈士是伟大的,但算不上“著名”,所以,深度去挖掘他的革命事迹,可能事倍功半,我们打算另辟蹊径。
罗石冰故居—先前只有这些传统的墙体宣传
把罗石冰还原成一位普通人,他是儿子,是丈夫,是兄弟,是父亲,是身边人的朋友,他有令人肃然起敬的革命精神,但同时,也有七情六欲,他是有饱满人性的普通人。
我们团队据此,提炼出人物的核心“精神标识”:
“没有人生来勇敢,只是我选择无畏。”
并将这一饱满的感情线,贯穿每一个节点的打造。
时光长廊
时光长廊设在罗石冰故居的入口处,既提升通道的美感,同时也以漫画的方式,创意地讲述罗石冰的革命故事。
从如今盛世生活,一点一点往前,开启一场穿越之旅。
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回到龙华24烈士英勇就义的时刻,回溯罗石冰是如何走过革命的一生。
团队出品的漫画作品
最终定格的,是那位槐树下读书的少年郎。
7岁的儿郎小小的身影,他推门而入,对着屋内喊一声:“爹,娘,孩儿回来了。”
勇敢的烈士,也曾是父母疼爱的孩子啊!这样的手法去呈现一位英雄,更具震撼人心的效果。
宋总提到,当地领导在听取汇报时,也深为感动,眼含热泪。
一封家书
后世之人,多感慨于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时刻,却少有人会想起,他们也有普通人的情感诉求。
在罗石冰故居,设置“一封家书”装置,满纸有家国情怀,亦有儿女情长;有信仰的力量,也有历史的温度。
通过这些情真意切的文字,让游客们跨越时空,见证英雄们更为真实的一面。
人民礼堂
人民礼堂是村民文化活动场所,承载了会议、演出、休闲、娱乐等功能。
在改造前,这栋建筑楼荒废已久,堆放着各种杂物。
团队决定将其改造成怀旧风的乡村会客厅。
改造前后的外墙
改造前后的大厅
带着雪花点的古早电视机,童年记忆中才有的露天幕布投影,有百老汇舞台感的金丝绒幕布,散发着原木清香的桌椅与吊灯,搪瓷杯与二八杠自行车,童年记忆里卖着雪糕和糖果的小卖部……
记忆与现实,复古与创新,在这里得到巧妙融合。
改造前后的舞台
改造前后的茶室
改造前后的茶室
改造前后的文创展厅
改造后的礼堂,可以承载舞台演出、大型会议、观影、产品展示中心、茶室、小卖部等多项功能。
这里是旧时生活的鲜活记录区,也是一个极富创意的艺术空间,同时,也让游客与村民,有一个休闲放松的活动区域。
一米菜园
村里房前屋后有不少抛荒地,团队进行统一设计,改造为生机盎然的“一米菜园”。
改造前荒废的小院
改造后成为研学基地
改造后的一米菜园
小院改造后更为干净规整,也方便大家真正走进菜园,近距离观察蔬菜的生长。
“一米菜园”,不仅是种菜,更是种风景,以及田园的生活方式。
宋总介绍:“从烈士纪念馆的沉重,到人民礼堂稍作调整放松,再到绿意盎然的菜园,能让游客的心情从悲恸调整到闲适平和。”
农具总动员
村口水塘边,有两块空地,团队建了一个饶有趣味的农具王国。
把铁锹、钉耙、镰刀等传统农具,做成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卡通人物”。
农具有了鲜活的形象,也有一个个的场景故事。
勤劳善良的铁桶一家、文艺范儿十足的铁锹一家、热闹非凡的乡村市集,展现出农村的田园生活与浪漫情怀。
这些被遗落在光阴里的农具们,以这种方式重生,被人们所喜爱。
古井古樟
古井、古樟,这些井头村原有的人文资源,通过梳理故事,提炼出“井菩萨”“樟树娘娘”等精神内核。
古老的井与树,辅以现代艺术装置,既讲述了井头村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也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祈福打卡之地。
低成本让乡村“美出圈”
很难想象,从项目接洽到落地,前后只花了三个多月时间。
让人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团队创意地利用废品,营造出了让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灯具,都是用的树枝、水桶、水壶、旧斧头等农耕用具或废旧物品制作而成,别具匠心。
前文提到的农具总动员,也都是用废旧农具,脑洞大开之后,化身活灵活现的童话角色。
宋总说:“最让我有成就感的,是在政府领导的支持下,我们很多创意的点子,都落地成为现实。”
乡村规划中,高大上的建筑固然让人叫绝,但如果能进行废物利用,把淘汰的东西变为精巧的艺术,这才是让人叫绝的玩法。
团队也做了一整套VI视觉体系设计,包括井头村LOGO、文创产品、村地图、笔记本、研学手册、伴手礼,等等。
将乡村文化巧妙融入产品设计,注重美学、文化内涵以及商品的连结性。
“你认为你们的规划改造,同大多红色主题农旅项目相比,有什么出彩的地方?”采访的最后,源味君问宋总。
首先,我们在努力打造一个更年轻的项目。
红色旅游,不一定要一副生硬的面孔,我们通过有趣的故事,艺术化的装置设计,文化的沉浸式植入,让红色旅游变得更好玩,更能吸引年轻人。
文创展厅正展示村里的特色农产品
其次,我们是在读懂乡村需求的基础上,把村民的生活放进去,重构独属于乡村的美与生活。
游客只是一次的赏玩,但对于村民来说,却是每天生活的地方,如何让他们能够真正受益,才是我们改造中考虑最多的因素。
井头村的房子建得多而密,但留在村里的,也多是老人和孩子。
村里的孩子,没有游乐设施以供玩乐,也缺少足够有趣的活动空间。
这就是我们打造“一米菜园”和“农具总动员”的初衷。
大礼堂一开放,总会有好奇的村民挤进来,老人会跟着音乐欢乐起舞,小孩子会上蹿下跳、嬉戏打闹。
平静的村子,在这一刻,是最热闹,最富有生趣的。
有一次,一位70多岁的老太对我说:“我住在这里一辈子,做梦也没想到我们的村子可以像现在这么漂亮,我一定要拍个抖音发出去。”
我们打造这个村子的初衷,是希望外面的游客能享受在这里每一刻的度假时光。
但我们但更希望能服务好村民,让他们觉得日子充实而幸福。
用户评论
这个标题戳中了我的痛点!我们村里想搞个红主题文旅体验,但预算有限真的很头疼。希望能有更多具体的玩法和建议,例如哪些设施能体现“红色”但不贵呀!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最关键的不是那些硬件设施,而是要挖掘当地真正的红色故事,让游客能真实感受历史的风采。这样才能让人流连忘返,也更有意义。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红主题文旅好啊!最近看了很多宣传片的案例,确实可以吸引游客流量。不过得注意一点,不要过度商业化,保持尊重和庄重的氛围才是最重要的啊!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从事旅游行业,对于红色文旅的潜力非常看好!低成本打造的话,建议可以利用地域特色、文化元素,例如历史影像资料,实景游等方式让游客身临其境。另外,线上推广也是必不可少的呀!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说得对!现在年轻人对红色历史很感兴趣,只要设计吸引眼球的体验项目,比如红色互动游戏、沉浸式表演等等,就一定能带动旅游热度。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打造有吸引力的项目确实需要创意和巧思,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讲解里。不过成本控管理也要做好,避免为了效果而过度投入,得不偿失啊!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小时候生长在边防村庄,周围就有许多红色故事发生。这些故事真的非常感人,我觉得如果能用创新的方式将它们传播出去,一定能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红色精神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标题很有吸引力啊!我现在就迫切地想要知道如何利用有限的预算打造出让人眼前一亮的红色文旅项目。分享一些具体案例和经验吧!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之前去过很多红色主题景区,说实话,有些真的做得比较单调,缺乏互动性。我觉得要想吸引游客,就要注重体验感和趣味性!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红主题文旅虽然好,但是要注意一个问题: 不要过度渲染宣传,造成虚假信息,要保持真实的历史风貌和教育意义。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打造红色文旅项目,竞争压力很大。我觉得要想脱颖而出,就要注重产品特色,挖掘独一无二的卖点吸引游客!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成本控制真重要!建议可以参考其他成功的案例,借鉴他们的经验,同时也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优化。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红色文旅项目好,但是也要注意保护文物、环境,避免过度开发破坏历史遗迹啊!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红色文旅不仅仅是旅游观光,更重要的是传承红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希望各家机构都能在打造项目的同时,不忘初心和使命。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标题太棒了!我已经迫不及待想学习如何用低成本的方式打造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红色文旅项目了!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身边也有很多红色故居和遗迹,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了解这些历史故事,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做好宣传工作也很关键啊!要利用各种平台推广红色文旅项目的优势和特色,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红色文旅的发展趋势很好,市场潜力很大!我希望各家机构能在打造项目的同时,注重原创性和可持续发展,创造出更具价值的文化产品。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